阵容排位是影响战斗胜负的核心因素之一。合理的武将站位不仅能最大化输出效率,还能有效保护核心武将,避免被敌方集火秒杀。前排通常放置坦克型或高防御武将,如董卓、夏侯惇等,用于吸收伤害;中排适合输出型武将,如赵云、马超等,保证其生存的同时发挥伤害优势;后排则安排辅助或治疗型武将,如华佗、貂蝉等,确保团队续航能力。需部分武将技能具有范围限制,站位需根据技能特性调整,例如十字攻击型武将应置于中排以覆盖更多目标。

武将属性与技能特性是排位的另一关键考量。攻击型武将若速度较高,可优先放置在前排或中排,利用先手优势快速削减敌方血量;防御型武将则应搭配格挡或减伤装备,强化承伤能力。对于拥有控制技能的武将,如郭嘉、诸葛亮等,其站位需确保技能能命中敌方关键目标,通常置于中排或后排。某些武将之间存在缘分加成,同阵营或特定组合上阵可激活额外属性提升,因此在排位时需尽量满足缘分条件,例如魏国的典韦与张辽组合能显著提升输出能力。

过度侧重攻击可能导致防御薄弱,容易被敌方突破;而过于保守的阵容则可能因输出不足陷入持久战。建议采用2输出+2防御+1辅助或3输出+1防御+1辅助的经典搭配,根据敌方阵容灵活调整。例如面对高爆发队伍时,可增加防御型武将比例;对抗持久战阵容时,则需强化输出或控制能力。合击技能的触发与武将站位密切相关,通常需要4点合击能量才能释放,因此需确保核心输出武将存活至合击阶段。

通过观察敌方阵容的弱点,例如后排治疗型武将或前排坦克的薄弱点,针对性调整己方攻击路线。若敌方控制技能较多,可将核心输出武将置于后排避免被集火;若敌方以AOE伤害为主,则需分散站位降低群体技能收益。养成阶段的资源分配也会影响排位效果,优先提升主力武将的星级、装备和战法等级,确保其能在预设站位中发挥最大作用。
